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(OLED)以其主动发光、柔性、超薄以及低能耗等特点,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产品的显示中,如手机、车载电子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等。目前,OLED行业致力于推动高性能超高清(UHD)显示技术的发展,以实现图像色彩的精准再现。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(MR-TADF)材料凭借其窄谱带发射(< 40 nm)和优异的色纯度,已在UHD显示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,为广色域OLED显示的开发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平台。此外,这一直接经济实用的策略,有效避免了终端显示产品制造过程中对复杂光学设备的依赖,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。
在窄带发射的MR-TADF材料的发展中,由于OLED行业对蓝光材料的迫切需求,蓝光在三原色发光材料中率先取得突破。然而,受限于对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解,长波长(> 500 nm)MR-TADF材料的发展相对滞后。事实上,高色纯度的红、绿、蓝有机发光材料对广色域OLED显示至关重要,同时也意味着实现完整的可见光谱覆盖具有挑战性。基于前线分子轨道工程(FMOE)策略(Angew. Chem. Int. Ed.2020,59,17442−17446;Angew. Chem. Int. Ed.2023,62, e202312451),王悦课题组于2020年成功开发了一种发射峰位超过520 nm的MR-TADF材料,m-Cz-BNCz;它巧妙地将母核BNCz的MR骨架(λPL: 481 nm,半峰宽(FWHM): 22 nm)与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(ICT)态的给−受体(D−A)结构相结合,显著实现了光谱红移(λPL: 519 nm),并维持了一定的窄带发射(FWHM: 38 nm),为长波长MR-TADF材料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。然而,进一步研究表明,m-Cz-BNCz融合了短程电荷转移(SRCT)以及扭曲D−A结构的长程电荷转移(LRCT),导致其FWHM过宽。事实上,FWHM与ICT强度存在“此消彼长”的关系。因此,如何在FMOE策略下实现光谱红移的同时尽可能保持窄的FWHM,以在这两种对立参数间找到平衡,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深入研究电荷转移激发态的结构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。当分子具有扭曲的D−A结构,或连接D与A基团的键/桥可以自由旋转时,激发态会发生显著的电荷离域和分离,产生强/扭曲ICT态,可在极性溶剂中稳定。相反,当D−A结构的平面性提高,或激发态基团的扭曲与内部旋转受到限制时,则更容易形成弱的ICT特性。强/扭曲ICT态与弱ICT态之间的能隙差异显著,前者导致轨道解耦和完全电荷转移,表现为红移和宽谱带发射。基于此,王悦课题组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分子内共价键锁定来调控MR发光材料电荷转移激发态的方法。在m-Cz-BNCz分子中,将旋转连接的给体3,6-二叔丁基-9H-咔唑(tCz)与相邻tCz相连,抑制D和A基团间的单键旋转,从而将强ICT态转化为弱ICT态,达到光谱蓝移和窄化,同时相较于母核BNCz实现适度的红移。通过一步分子内Scholl环化生成八角环结构,构建了一个含[1,4]-二氮杂环的核心,最终获得了高效的浅绿光发射的分子m-CzDAz-BNCz,其在甲苯中发射峰为504 nm,FWHM为28 nm。为实现纯正的绿光发射,进一步调节ICT强度,在硼取代中心苯环的间位碳原子上引入双给体tCz,并通过双侧锁定获得了绿光发射的m-DCzDAz-BNCz,在甲苯中的峰位为513 nm,FWHM为34 nm。这两种化合物的成功构建,不仅增强了MR-TADF分子库的结构多样性,对超高清显示OLED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,而且为构建具有B,N嵌入的多环芳烃、合成多边形环稠合负弯曲分子碳、调控ICT激发态和光物理性质提供了启发式方案。(Angew. Chem. Int. Ed.2024,63, e202411268)
分子设计思路以及电荷转移激发态的调控过程示意图。